科學家獲得界面水分子結構為綠色制氫提供新途徑

2021-12-10 08:30  來源:科技日報  瀏覽:  

水分子直接參與眾多重要的電催化反應,但對處于固液兩相界面的水分子在電催化反應過程中的結構變化與作用機制研究一直是電化學領域的難點。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劍鋒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教授團隊合作,利用電化學原位拉曼光譜技術揭示了界面水分子結構,解開了界面水分子結構如何調控電催化反應這一科研難題,為提升電催化反應速率、進一步指導綠色制氫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這一研究成果于12月2日刊登于《自然》雜志。

研究團隊利用原位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在電催化析氫反應過程中,對鈀單晶電極/溶液界面水分子的構型及其動態(tài)變化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測。研究人員發(fā)現,電極/溶液界面除了已知的含有氫鍵的水分子之外,界面上還有一類與陽離子鍵合的水分子。后者在陽離子和負電極電勢協(xié)同作用下,無序的水分子排布成更為有序的特殊結構。這種結構可以加速電極與水分子間的電荷轉移,進而極大提升電催化反應析氫的速率,為指導綠色制氫提供新的理論途徑。

研究顯示,這類界面水分子比氫鍵水分子更加接近電極表面,可以提高其和電極表面間的電荷轉移效率,極大提升電催化析氫反應速率。提高陽離子的濃度和價態(tài)會進一步增加界面區(qū)有序水分子的含量,進一步提高電催化析氫反應速率。

研究還發(fā)現單晶電極的晶面結構和電子結構都將影響陽離子鍵合水分子的含量和電催化析氫反應速率,證實了陽離子鍵合水分子加速電催化析氫反應速率具有普適性。該研究從單晶模型體系出發(fā),深入認識界面水分子結構對電催化反應過程的調控機制,解決了困擾電化學領域長期存在的難題。

  制氫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相關推薦
歐洲投資銀行正在尋求投資氫能項目

歐洲投資銀行正在尋求投資氫能項目

據外媒3月21日消息:歐洲清潔氫聯(lián)盟已宣布呼吁氫行業(yè)項目在2022年4月5日前提交提案,以獲得歐洲投資銀行(EIB)的資助。
氫能10萬億賽道將成超級風口

氫能10萬億賽道將成超級風口

在俄烏沖突發(fā)生之后,國際油價最多時飆升了40%。各國都在積極尋求能源替代,剛剛召開的歐盟領導人峰會聲明,同意共同購買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和氫能。
氫能爆發(fā),接棒萬億新能源市場!

氫能爆發(fā),接棒萬億新能源市場!

隨著光伏風電、電動車等行業(yè)的成熟,并逐漸迎來補貼的退出,氫能源或將成為新一輪政策關照的重點
專家組支招:核能制氫的挑戰(zhàn)和建議

專家組支招:核能制氫的挑戰(zhàn)和建議

在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我國先后成功完成了10MW高溫氣冷實驗堆(HTR-10) 的建設和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HTR-PM)的研發(fā)。2021年12月20日,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并網發(fā)電,意味著在該領域我國已成為世界核電技術的領跑者。
制氫反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國家能源局回應

制氫反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國家能源局回應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在23日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目前雖然我國現有氫氣供應體系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規(guī)模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下一步將鼓勵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qū)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會不斷提升。

推薦閱讀

熱文

Copyright © 能源界